胆结石手术费用多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研探讨之把自己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 [复制链接]

1#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到中小学上“下水课”,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成都大学教学名师陈大伟访谈录(下)将上“下水课”的经验转化成教师教育的实践李: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把上“下水课”的经验带到职前的教师培养和职后的教师培训实践中。陈老师,您能不能说一说这之中的转化或转换呢?陈:就我自己而言,主要有这样几种转化方式:首先,上“下水课”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取向”的思想基础,我们可以采取实践取向的思路去认识、去研究、去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然后在职前培养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中采取更务实的态度,对他们提出更务实的要求——“己所不能勿强求于人”。比如,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是需要选择、需要平衡的,可以说教学是选择和平衡的艺术。和中小学教师交流,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愿望,理解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梳理选择的原则、学习选择的方法,而不能求全责备,对实践的方式、状态和效果我们不能用过于理想主义的标准去批评。其次,可以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实践案例组织案例教学,充实课程中的实践性知识内容、变革教师教育方式。比如,我在执教《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课程时,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了我执教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课堂录像,学生还对我执教的《三顾茅庐》课堂实录、教学后记以及相关教师的批评文章展开了讨论。这样,教师教育中就有了更“接地气”的内容平台。在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时候,我可以在他们面前上“下水课”,为自己的平常教学主张提供案例,增加教学的说服力。第三,可以通过书写和表达传递自己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理解。近年来,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思考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教师》等报刊发表,有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反思还引起了后续的争鸣和讨论。我的著作也主要是以自己的实践作为案例进行检讨和反省的。我以为这也是发挥实践效益、促进教师成长、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上“下水课”,积累经验,修炼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李:陈老师,我相信,很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都愿意被一线教师接纳,都愿意深入到中小学一线教学中去,都希望能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如果要走上这样的道路,不知道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呢?陈: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到中小学上“下水课“的勇气和信心。上“下水课”难不难?这也有点像“小马过河”:它既不像不能应对教学困境的教师所说的那么难,也不像很有经验的名优教师所说的那么容易。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想明白后对自己有了信心就可以大胆试一试的,从不过“河”就永远过不了“河”。对教师教育工作者上“下水课”,一线中小学教师怎么看呢?如果你对他的课苛刻地责备,他也有可能对你的课冷嘲热讽。除了这样的情况,中小学教师对教师教育工作者还是很友善的,他们对你的课是宽容的。我曾经问过几位邀请我去上课的教师:“如果我上砸了,你们怎么看我?”他们说:“我们还是佩服你的勇气。”既然如此,为何不勇敢地去尝试呢?我们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的。第二,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中小学教师交流,我爱说这样一句话:“对于教学,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任性胡为。”我们自己的脸面无所谓,涉及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慎之又慎。在上“下水课”之前,总得有相应学科的几十节的观课和议课做基础。我自己在上《送往小木屋的信》之前,已经观察和学习过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王崧舟、薛法根等数十位名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和实录,观察其他教师执教的近百节小学语文课。在观课过程中,我一是发挥教学洞察力尽可能读懂他们的课堂,二是发挥教学想象力用“假如我来教”的思维方式设想自己的方案。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想,心中才能有必需的底气,上场才不太“虚火”。第三,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在高校工作,又不是研究某一具体学科的,对教学的前后关联未必那么有基础。怎么办呢?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请一线的老师上一节,看一看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准备,然后自己上同样的教材,这样就不会差得太远,这是先要虚心地在一线找一位老师“带一带”自己。还有,开始的时候,胆怯是难免的,也怕丢脸。怎么办呢?可以在中小学找一两个熟悉的朋友,你一个人上,他一个人看,你不紧张,出一点问题他可以帮你弥补,影响也不大,上多一点,摸出门道了,就可以放开一些了。再有,大多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都是普罗大众的教师,所面对的课是平常的课。我们也要准备上这样的课,因此不要用反复打磨的经典的课去上,应随机遇到什么样的课就上什么样的课,估计日常中小学教师用多长时间准备你就用多长时间去准备,这样我们才更能体会和理解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一线教师才更有启示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你不是精心准备的课,中小学教师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你教学中的一些失误。第四,要珍惜每一次教学的机会。上一次“下水课”不容易,有了这样的经历,一定要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转化为自己做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这就是要做好课后的反观和反思。反观的最有效方式是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我的经验,看教学录像大多的情况是,上课的感觉是信心满满,但一看录像就惨不忍睹。但看不下去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惨不忍睹的地方正是值得改进的地方。更进一步的方式,是根据教学录像整理成教学实录。在整理实录的时候,更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你会发现:“这一句话太学术,学生不懂。”“这一句话没有意义,应该不说。”很多问题都出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整理一边再对未来的教学重新设计和规划。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改进方式。第五,不要背上过重的包袱。一方面,“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教学中的问题大惊小怪;只要我们不对“下水课”赋予太多其他的东西,我们就能相对轻松地坦然面对上课中的不如意。另一方面,大多的教师就是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是凡夫俗子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只要我们在努力,在朝着不犯大错误、少犯小错误的方向前进就可以了。我常给中小学教师说:“你不要怕上公开课,要争取上公开课。上成功了,你可以享受成就感和实现感;如果上出了问题,你要有贡献感,因为你给大家提供了讨论的话题,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我自己是很愿意以此自勉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下水课”,应当有明显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自觉李:我想,高校教师的“下水课”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总会有一些差异的,它应该是能给一线教师一些启示的,不然“下水课”的意义就会打折扣。对于其中的差异和启示,您是怎么看的?或者说您追求什么样的差异?陈:我注意到你的用词,我觉得你的用词很好。是存在差异而不是说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下水课”就一定会、就应该比一线教师高明。实际的情况就是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比对方高明,所以不要说“示范课”,或者说成“谁对谁引领”。我始终认为教学是存有多种可能性的,不同的教学追求和实践所展示的是与自己、或者与过去经验不同的一种教学可能,它开启了另外一扇观察和理解教学的“窗户”,这是观摩教学、阅读他人教学实践案例的更有意义的东西。我想,当我们彼此都愿意帮助对方开阔视野,参与者通过教研能更好地看清教学的可能和全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更合理的教育选择时,我们就在彼此相互呼应着“同在共行”,教研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我看来,教师教育工作者所上的“下水课”应该比中小学一线教师更能体现出理性实践的特征,应该有更明显的理性自觉。也就是在上“下水课”之前,我们更要有经过论证的自己的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实现这样的教学主张。就我自己而言,我要上有教学主张并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课,不愿意上没有自己的教学追求的四平八稳的课。在上“下水课”的过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坚持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构架自己的理想课堂。李:我同意您的观点,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上“下水课”来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陈老师,在架构自己的理想课堂时,您在追求和表达怎样的教学主张呢?陈:年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课堂的架构:从学生的角度和状态看,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从教师的角度和状态看,理想课堂是教师享受教学创造和自身成长的课堂,要创造和实现幸福的教师生活;从教学内容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课堂;从教学效果看,理想课堂是有教学效率的课堂。这是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的方向,也是我在上“下水课”时希望表达的教学主张。在这里,仅就教学内容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说一说自己的教学主张。之所以选择这个方面的问题讨论,是因为我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与选择上。对此,我有这样的观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选择。比如小学语文教学,我心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主张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从语用的角度教语文。之所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主张”,是因为教学是要兼顾和平衡的,不能完全非此即彼地走极端,它只是更为主导的一些价值观念而已,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的主张和实践。也可以说,教学是选择和平衡的艺术,好的教学需要“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才是更为上位的教学主张。下面就上述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实践和主张。关于“以人为本”。我曾经上过《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无疑是美的,但仅仅是山水的美吗?我以为不是,还有人的发现之美、人的表达之美。语文教育要表现人、发展人、实现人,要以人为本。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讴歌山水之美时,更要讴歌人的发现之美、讴歌人的力量,于是我采取了这样的阅读引导:“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在游览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你要表达自己的发现。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你所发现的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另外,“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你今后到桂林山水怎么办?”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去了以后,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这是希望培养学生在前人文字面前的站立姿势。我以为,这样的生活姿势更能体现和实现人的伟大与创造。关于“回归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经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我是从“学生”的概念中领悟到教学要回归生活的价值的。什么是“学生”呢?简单地说,狭义的“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与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这样,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科知识、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关乎生存、关乎生活、关乎生命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让学生学到“生”本领,体会“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习惯。关于“从语用的角度教语文”。我曾经观察一位小学教师在其校内执教公开课,上三年级的《山沟里的孩子》。上课结束,这位老师说:“我最不满意的是没有情绪,学生没有情绪,我也没有了情绪,最后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一点结束,早一点下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被文本中唯美的文字感动了,所以我才选了这篇课文,没有想到学生不能被打动。现在我觉得选错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不是文本选错了,就一线教师而言要上的课文可以说是没得选的,问题是语文老师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并不感兴趣,教师对“课文中最容易打动学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没有想清楚。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平常阅读书报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