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医共体发展
了解患者就医感受
渭南青年网(编辑姚和平)“以前,医院就诊的患者很多,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群众却寥寥无几。自去年9月建立医共体之后,卫生院以往冷清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当医院带来哪些变化和成效时,医院副院长、固市分院院长王小宁的心里暖烘烘的。那么,王小宁口中的医共体是什么呢?在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中,它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医院一探究竟。资源下沉建立群众“医院”
年12月27日(腊月初二)上午10时许,年逾六旬的临渭区故市镇杜王村王满仓(化名)老人上腹部突然剧痛不已,疼得直不起腰、说不成话,黄豆大的汗珠顺着鼻洼鬓角流个不停,可吓坏了他的家人。“赶紧给卫生院打电话!”听到邻居的提醒,老人的儿子赶紧拨打固市分院的急救电话,不到20分钟,救护车呼啸而至,3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跳下救护车,三步并作两步走,急急忙忙走进房中,进行紧急处置后,将老人放至担架,抬上救护车,救护车直奔固市分院而去。
医院后,经过医生详细诊断,王满仓老人被确诊患急性胆结石,必须立即做手术!打针止痛、抽血检查、测量血压、拍摄胸片、进入手术室……不到一个半小时,微创手术顺利完成,王满仓老人被推入病房,进入术后恢复治疗。
王满仓老人是医共体建设的受益者之一。“以前,在我们这里做这样的手术可是不敢轻易下决定的事儿,如今,医共体的建设和推行,医院的医疗设备、诊治水平、手术能力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让众多父老乡亲在家医院高品质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言谈之中,王小宁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这是临渭区医疗卫生系统不懈努力的目标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该区围绕让群众“少生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个目标,在全国医改政策指引下,不断探索医共体建设的途径。医院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年9月,与原固市卫生院结为一体,对区域医共体建设进行有益尝试和实践。
“医共体究竟是何物?”医共体推行之初,众多医务人员对这个“新生事物”一知半解。“简单地说,医共体就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医院托管基层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结成一家、连成一体,打破人、财、物的阻隔屏障,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有效解决农民朋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7月下旬,在医院组织召开的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副院长吴农田的一番话语让众人心中豁然开朗。年9月26日,对于故市镇周边的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心中的好日子。这一天,临渭区渭北区域医疗中心在固市卫生院正式启动。同时,医院固市分院在此正式揭牌,此举不仅标志着医院与固市卫生院医共体建设由构想变成现实、由文字方案变成实际行动,而且硬件设备、医疗技术、整体水平也迈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推进医共体建设,医院采取人才资源和医疗设备“双下沉”的方法,派遣行政中层骨干任固市分院副院长,长期协助管理分院医疗业务。抽调3名副主任医师、4名住院医师及3名后勤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常驻帮扶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支援。每周定期选派医术“大咖”走进固市分院,进行接诊、巡诊、查房,基层医务人员“零距离”向“大咖”学习新知识,百姓面对面向名医问诊,着力提升分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全力打通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在为固市分院积极输入“软技术”的同时,又竭力提供医疗设备的“硬支持”,为其配备CT、磁共振、胃肠机等价值余万元的医疗设备。通过近8个月的探索与实践,激活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潜力,提升村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固市分院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大提速,镇域“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初见端倪,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的愿景日渐显现。
上输下送打通区镇“救治路路通”。如果说医疗资源下沉为百姓建起了“医院”的话,那么,医院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的上输下送模式,则为百姓打通“最佳抢救黄金时间”的“生命通道”和病后恢复治疗的“修养宝地”。
“我院收治了一名年过七旬的患者,张口呼吸,口唇发青,意识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请求支援!”年10月22日凌晨2时许,医院急诊科的电话骤然响起,拨打电话的是固市分院的一位值班医生。接到求助电话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医务人员动作麻利地登上救护车,警灯来回闪烁,慢速双音来回转换,救护车火速赶往固市分院,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赛”就此开始,从火速接运到抢救治疗,不到一个半小时,这位患者转危为安。
这是成立医共体之后,医院为固市分院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的一个事例。一旦分院接收到急重症患者,医院可直接派车接诊病人。而在出车的同时,派驻分院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对接,及时沟通病人症状、病情,为后续接诊、做手术做好准备。
“转诊渠道的有效畅通,不仅为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医院与分院之间依托医共体平台,还构建起治疗、康复以及后期护理等服务链,将患者后期康复治疗转回‘家门口’的卫生院,既为患者提供连续、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医院减轻床位负担。并且,惠及数以十万计周边群众的渭北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可谓是一举三得!”吴农田对医共体建设感触颇深。
患者王珍玲患有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3级,致使左侧肢体偏瘫。去年12月,经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固市分院中医服务区进行康复治疗,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汤剂调理、现代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月余之后,王珍玲病情明显好转,开始独立行走,终于告别困扰多年的顽疾。其爱人向医务人员送上一面锦旗,以表全家人的感激之情。“回到固市分院进行恢复治疗,不但医疗费用节省许多,而且我的家人也不用再在村里和市区之间来回奔波,路费又省了挺多!”在王珍玲的心里,虽然对医共体的概念还有些模糊不清,但在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里,记者看到医共体带给群众的实惠和便捷。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医共体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故市镇东屯村村民赵仓娃(化名)今年52岁,患有冠心病多年,由于常年“没当回事”,今年1月上旬,他突然感到胸口闷痛,伴有呼吸困难,慌了神的他被家人送到固市分院就诊。值班医生安排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情况不妙”后,随即,将心电图上传至医院专家群进行会诊,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诊治,终于让赵仓娃悬在喉咙眼的心放回到肚子里。
优化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医院高品质服务的重要保证。为此,医院克服诸多困难,建立并运用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