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手术费用多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背骨灰的人 [复制链接]

1#

十多年来,刘德文背了一百多位赴台老兵的骨灰回家。

刘德文为陈必寿的骨灰坛专门买了一个座位

宝宝,你的大哥在四月十一日开刀胆结石,现在已经好了。我的胆已割掉,目前每天只能吃稀饭,什么东西皆不想吃。现在我又患肺结核症,每夜皆不能睡,只有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喘着不停。我也活不了多久。哎。我死了请弟妹们也不要难过,人生百岁也是要死的。所以,我现在提早写信告诉弟妹们,这封信可以讲是我给你们的遗书。

亲爱的宝宝,我离家近四十年了,我最想念你。我的出境证已办好,但是香港方面的入境证到现在还未下来,恐没有办法批准了。看来我今生没有办法和你见面了……希望你见了我的信不必太痛苦为你的大哥流泪……哎。我流尽了眼泪,不多写了,祝你们全家人平安健康。

——八四年七月廿六夜,陈必寿的最后一封家书

陈必寿的骨灰坛被一块红绸裹着,背在刘德文胸前。

他将从高雄出发,飞过台湾海峡,北上无锡,再坐5个小时汽车,到达江苏阜宁——陈必寿的家乡。

刘德文今年52岁,是高雄左营区祥和里的里长。过去十多年,他从海峡南岸背了一百多位赴台老兵的骨灰回家。

在老人们的描述里,家是永不能忘又闪闪发光的碎片——有人怀念儿时的玩伴和家乡的风景;有人想念山东老家的苹果和梨子;有人做了几十年梦,最想见的是一个土堆,“上面长了五棵树,那就是家”……

登机前,刘德文把骨灰坛背在身前,寓意“长者先行”。他为陈必寿多买了一个座位,“不能把长辈当成一件行李”。以往,如果需要在旅馆过夜,也一定买标间,“让老人家睡得安稳”。

我亲爱的小妹(宝宝),今天写这封信的人,就是你的大哥必寿……宝宝,我曾记得毕业回家那天,母亲生你,他们开玩笑说,你出生是迎接哥哥回家。母亲可能对你讲过,我非常喜欢你。你小时候,哭了,我去抱你,你就不哭了;你走路跌倒,我走去扶你,你总是向我笑笑。如果我从街上回家,你总抱着我的大腿不放。你虽不会讲,但是你知道我会找好吃的东西给你。哭。我离家三十多年,那时你才两岁,我想在你的心里,根本不会记得我。但你竟能写这样详细的信,托人找我。由此可见,你是万分想念我的。

——八二年春节前夕,陈必寿的第一封家书

飞机引擎开始轰鸣时,刘德文望向窗外,陷入回忆。和陈必寿老人的故事开始于今年6月。

一天,他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帮江苏盐城的陈必珍老太太寻找她失联34年的大哥。这是老太太八十大寿最大的心愿。

“我能感觉到她的压力。她已经80岁了。如果有一天,她走了,怎么到另一个地方对父母交代?”见证了无数个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离别故事,刘德文能摸清两岸离殇的每一个脉络。

过去74年,陈必珍和大哥陈必寿失联了两次。

一次在年。那年大哥18岁,她5岁。兵荒马乱的年代,陈必寿在去上海投奔舅舅的路上消失了。

陈家人以为他死了。战乱和饥荒从苏北平原带走了太多人。每年清明,陈必珍都会给记忆里面目模糊的大哥烧一份纸钱。直到年冬天,一位在台湾有亲戚的同乡带来消息,“陈必寿在台湾,还活着!”

陈必寿从台湾寄回的照片

在年春节前陈家收到的第一封家书里,久别重逢的喜悦快要从纸间溢出:“今天写这封信的人,就是你的大哥必寿。”

彼时,距离年两岸开放探亲还有5年。一封封家书只能从台湾带到香港,转寄到苏州小妹家,再转交其他兄弟姐妹。

陈必珍的女儿刘霞至今记得,她上小学时,台湾的信一来,不识字的母亲就紧张地关了大门,一边听她念信,一边抹泪。那些凸起的泪痕被母亲反复抚摸,它们像两岸紧张时期,一扇情感的传送门,透过它便能摸到海峡那边的喜怒哀乐。

“必胜、必珍、必秀、必翠、必兴……”弟妹的名字还没写完,眼泪就簌簌落下。台湾来的每一封信,大都写于深夜,沾满泪痕,墨水晕开,变成雾蒙蒙的蓝黑色。

书信往来两年后,年,陈必寿来信说,他做了胆结石手术,又患上肺结核,仅医院。信的末尾,他说,他没尽到做大哥的义务,以后不要联系了。

陈必珍又一次失去了大哥的消息。那年,大哥58岁,她45岁。

年,大陆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尽快“三通四流”。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打破两岸自年长达38年的冰封期。而后,两岸关系日渐改善。但陈家无论怎么打听,再也没有陈必寿的消息。

此去经年。父母、姐姐、弟弟陆续带着遗憾故去,在大陆的陈家七兄妹,如今,只剩陈必珍。

年到年间,陈必寿从台湾寄回了40封家书之一

我在外无亲人,知心话能对谁讲。妹妹,你是我的亲人,所以我才控制不了自己,才会流泪。你信中讲,我孤独一人。哭。我又要流泪了。我每天从外面回来,没有人和我讲话,唯一和我接近的只有我养的一只哈巴小狗,它见到我,总要摇摇尾巴,但它不会和我讲话哇。

我在这里和邻居孩子相处得很好,它们喜欢吃我的糖果,我也高兴他们叫我大伯大伯的声音,但不是自己喜欢吃的菜,那味道就大不相同了。妹妹,请你对外甥讲,大舅去你们家,路太远,不推自行车,要坐飞机才能去到。

——日期不详,陈必寿家书

今年11月23日,是陈必珍的八十大寿。女儿刘霞想赶在母亲生日前,帮她完成心愿。

在台湾,刘德文是远近闻名的寻亲能手。信封贴上他的照片,写上“高雄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收”就能送到。里长,“相当于大陆的街道办主任”。

年,蒋介石撤退台湾,带来大批军人,后来安置形成眷村。祥和里是全台湾六处独居老兵赡养点之一。上世纪70年代,还在银行工作的刘德文搬家到祥和里,总是碰到老人请求帮忙。

有时候是半夜,去看病,老人乡音重,医生听不懂,老人找他帮忙解释。

有时候是大雨天,老人外出买饭,米的距离,两个钟头也没挪动一步。看着不忍心,他主动上门送饭。

后来,他索性辞职,竞选里长,连任至今。

年,一位叫文开发的老兵眼泪汪汪地问他,“我老了以后,你能不能带我回家?”面对老人悲切的请求,刘德文无法拒绝。一年后,老兵去世。刘德文第一次踏上大陆,送老兵回到湖南老家。

事情传开后,更多老兵找到他,“也可以送我们回家吗?”“你一定要送我回家。”

“好好好。”答应完,刘德文叮嘱他们,“好啦好啦,好好生活。”

后来,帮社区老兵回家,成了刘德文的一项“工作”。14年过去,这个精悍的中年男人已经去过大陆二十多个省份。最多时,一个月要跑大陆三趟。

太太告诫他,不要乱承诺。因为她了解他,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底。他总跟她说,他们有期待,不忍辜负。

年,山东聊城的一个17岁青年,因为受到母亲责骂,赌气离家,跟着部队到了台湾。两个月后,水土不服,患病离世。他的母亲活到七十多岁,每天都在自责。

刘德文跑遍了乱坟岗,拉着太太找了两千多个墓,一无所获。老兵的孙子到了台湾,去乱坟岗一看,当即放弃,“里长,不用找了,可能爷爷注定要留在台湾”。他鼓励家属,“我都没有放弃,你们放弃了,我还有什么勇气坚持?”又一个月,老人找到了。

如今,老兵们平均年龄90岁。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人数从多人锐减到不到50个。刘德文记得,最多的一年,他参加了位老人的葬礼。

老兵的迅速凋零让他在寻人上更有紧迫感。

在接到陈必寿家人的请求前,刘德文已经帮助大陆的三个家庭找到了他们在台湾的亲人后代。老人们在早年已经故去。

十多年来,刘德文帮助一百多位台湾老兵叶落归根

春节前三十天,我好忙啊。受友所托,日夜加班,我替他写了三百副新时代门联,他拿去卖赚了不少钱,特送我几瓶好酒,写门联倒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回忆我在家的时候,每逢过年,左邻右舍我也为他们写过不少,如今只是往事了。过年嘛,我也为自己写了一副,你看如何?

乡音未改,数十寒暑在海外孑然一身;发颜已变,何年春秋回故乡见我亲人。

三十晚上,我一个人,坐一张桌子,一只橙子,拿一个碗,放下一双筷,开了一瓶酒,摆上一个酒杯,眼看桌上都是菜,心念家中亲人。哭!我怎么吃得下肚?我激动了,一口就干了一杯苦酒。

——八四年元月廿日,陈必寿家书

最初的线索来自陈必寿家书。

刘德文从中找到了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