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0206/5214847.html「本文来源:桂林日报」
本版撰文记者韦莎妮娜
前言:记录一座城市的风光与人文故事有很多种办法。有的人用快门,定格一个瞬间;有的人用绘画,勾勒一方水土;有的人用文学,描绘世间烟火气。
本期的两位主角,一位是北大毕业生、从事文博行业四十余载、绘制了桂林百座古桥、余处古建筑的专家周开保;一位是十年创作余幅剪纸精品的“90后”剪纸工艺传承人吴绍军。他们,用巧手与巧思,默默地打量着这座城市,记录下许多被人忽视的细节之美。
周开保:营造之美绘不完的古建情怀
人物名片:周开保,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扎根桂林文博部门四十余载,长期致力于桂林古建筑调研、保护、复原等工作。多次参与榕湖、杉湖、桂湖、园林植物园等项目中的文化景观规划策划。曾担任逍遥楼重建项目专家组组长、王城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专家组组长。
代表作:《桂林古桥》《桂林古建筑》
当北大毕业生拿起尺子
“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这句来自歌德的名言,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投身到建筑研学中。
这门结合了艺术与工程的学科,既散发着传统、古典的浪漫气息,又要求从业者有严谨、缜密的理性与逻辑。
上世纪70年代,周开保考入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学的是考古专业。师从杨洪勋、严文明、俞伟超、宿白、侯仁之等泰斗级专家。
一次偶然,周开保本应该拿起洛阳铲的手,拿起了尺子与画笔。
从北大毕业后,周开保回桂林,进入了文物工作队。年,周开保参加了桂林市第二次文物普查,负责古建筑的测量。在阳朔旧县,古村落精美的老建筑击中了周开保的心。从那之后,周开保便开始四处收集打听类似村落。每逢周末,他都会背上行囊,到村中四处游走,逐一寻访古村落的民居、桥梁。
四十余载的行走,周开保走过了上百个古村,其中不乏现在为人熟知的旧县村、江头村、长岗岭。长年风吹日晒,周开保也从“小周”变成了“老周”。他用双脚丈量桂林的山山水水,用双眼发现藏匿在山野中的古建筑之美。
桂林是多山地区,除湘桂走廊狭长地带稍为平坦,东西两侧都在南岭山脉大山中,交通不便。有的村落在山上,无法开车前往,周开保就靠双脚走山路爬上去。正因为“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古建筑才得以较为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也正因为“养在深闺人未识”,周开保才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将这些身边的瑰宝发掘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手绘是信息化时代的另一种浪漫
周开保对古建筑的热情,随着退休后愈发浓烈。手绘桂林一百座古桥,便是周开保的一次“疯狂尝试”。
这些年下来,周开保发现并记录了无数古民居、古桥。在他记录的两百多座古桥里,周开保从中再精选,选出了保存最完好、时代各异、有代表性的古桥一百余座,以手绘制图这种传统的方式集结成册。
建筑制图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还需要一定的美学、人文素养。周开保在学考古前,曾学习了很长时间的美术,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建筑制图与美术又不尽相同,要极其缜密和细致。周开保每次都是先到村中寻找古桥,再实地测量、拍照,回到家里,再按照比例将古桥的平面、立面、剖面一一清绘出来。此外,周遭的环境也要呈现在图画当中,便于读者更好理解桥梁的环境,同时更是作为城市档案,可供后人翻阅。
周开保的《桂林古桥》一经出版,反响热烈,一度缺货。还获得了西南地区科技图书二等奖。这大大鼓舞了周开保做第二本手绘古建筑书籍——《桂林古建筑》的斗志。
周开保说,手绘古建筑如同礼佛,首先心要静,每次画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净、图纸绷紧。在下笔前,还要反复琢磨空间透视关系,将建筑的梁柱之间前后关系、上下关系交代清楚。选取好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角度,最大限度体现它的魅力。
周开保说,有的时候,由于针管笔画出的线条不一致,或是因为急于求成把画面弄糊了,眼看已经画完1/3,却不得不撕毁从头再来。一副古建筑,少说也要几千笔才能完成。场面大的、画面复杂的,甚至要数万笔、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如今,这本《桂林古建筑》即将付梓。从走访到手绘成书,周开保用了四年时间。一千多天中,因为工程量巨大、耗时太久、绘制非常琐碎,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周开保硬是凭借着自己对古建筑的痴迷和将桂林最美古建筑展现给世人看的决心战胜了心魔。
周开保说,桂林古建筑之美,丝毫不逊色别地。提起徽州,游客们想到的是粉墙黛瓦油菜花,一股江南气韵扑面而来。但桂林的古建筑,是磨砖对缝的清水墙,显示出了更高的工艺价值和营造者的巧思。因为缺少宣传与
就在上周末,年过六旬的周开保一连辗转了4个村,以每天走上万步的速度,继续投身到桂林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当中。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身边的古建筑,让更多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延续,让古建筑之美反哺一座城市,是“痴人周开保”毕生心愿。
吴绍军:纸短情长剪不尽的“桂林故事”
人物名片:吴绍军,桂林市剪纸文化学会副会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剪纸结缘后,疯狂地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10年来,这位“90后”靠自己的巧思与巧手,创作出了余幅剪纸精品,征服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赛评委。
人送外号“吴一刀”
剪纸,是一场人、纸、刀的“合谋”艺术。追溯其起源的话,最早始于公元六世纪。
在南北朝时期诗歌《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就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的星月花鸟等装饰图案。唐朝的剪纸已经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则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明清时期,剪纸则走向了鼎盛。
这样算来,这门发源于民间的艺术,时至今日已有年历史。
现代文明浪潮裹挟下,传统工艺会不会失传?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忧。然而,“90后”吴绍军日复一日在剪纸中度过。剪过春花秋月,剪过风霜雨雪,一弹指便十年。
年生的吴绍军,高中时就没打算走寻常路。相比数理化,他更喜欢有“务虚之美”的艺术。高考时,他以全校艺术考生联考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桂林理工大学。在一次大学社团活动中,他看到了民间艺人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当场就为古老的民间工艺所折服。
年,吴绍军加入了大学剪纸社团,一头扎进了剪纸的世界里。
吴绍军看来,剪纸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在最后展开纸的那一刻前,你永远不知道作品将呈现出什么样。前面数十小时甚至几天的埋头设计、剪刻、镂空,都像是为最终打开一刻的“彩蛋”作漫长铺垫。想要得到惊喜,就得耐得住性子,埋得下伏笔。
因此,吴绍军剪纸的时候,呈现出来的状态有点像“坐佛”:不说话、不挪窝、安静埋头剪纸。朋友干脆送雅号“吴一刀”。吴绍军听了觉得“很符合,还带点武侠气”,遂欣然接受。
剪纸十年,吴绍军也从零基础的“小白”到剪纸界的“冉冉新星”,在各类剪纸比赛中崭露头角。创作出了大大小小余幅剪纸精品,多次征服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大赛评委。作品《富贵平安》斩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展金奖。
除了勤奋和天赋,吴绍军的快速成长,少不了剪纸前辈传帮带。剪纸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吴绍军走入了瓶颈期。剪纸艺人、广西高级工艺美术师、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闽江红带着他去拜访全国各地的知名剪纸艺人。在看到一位剪纸艺术家不打稿,纯粹用一把剪刀三下五除二就剪出复杂的图样时,吴绍军眼睛一亮,对剪纸的兴趣一下又点燃了。
吴绍军介绍说,剪纸有很多技法,以剪刻和镂空为主,同时还包括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这些多元化的技法使剪纸的表现力有无限深度与广度。
剪下湖光山色与小城故事
守住手艺,传承热爱。在吴绍军的剪刀下,最常见的就是桂林。漓江、日月双塔、逍遥楼、东西巷、花桥、象鼻山、榕湖……当熟悉的城市地标,跃然纸上,老桂林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熟悉的乡愁。
吴绍军说,目前桂林真正以山水作为主题创作剪纸作品的艺术家非常少,因此更坚定了他走山水风光和城市人文主题创作之路的决心。
在多幅剪纸作品中,吴绍军印象最深的是年为庆祝母校桂林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创作的作品《桂工情》。此前,吴绍军从未尝试过做如此大幅的复杂剪纸作品。在前期设计时,吴绍军花了大半年寻找桂林美景图片和代表桂林特色的元素。手稿改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将大学校园文化与桂林山水、城市风光巧妙结合呈现出来。在这组作品中,你能看到花桥和大学的图书馆之间的岁月沉淀的共性;也能看到大学校园内满池塘的绿荫,戏水的鸳鸯,六月里盛放的荷花,还有漓江上撒网的渔翁、热闹的扒龙船景象……
在另一组作品《醉美桂林》中,吴绍军则采用了多种颜色、多种技法进行剪纸创作。在他丰富的想象世界里,一坛桂林三花成为了漓江的源头,从绿水青山之间倾泻下来。波光粼粼的江水,带着酒香、花香,贯穿城市。祥云环绕,牡丹盛开,人们在此繁衍生息。柴火灶台上煮的米粉,香喷喷的卤水,四方食客竞相品尝;柳树低垂碧波轻荡,三姐后人对歌忙……
吴绍军说,回首十年剪纸路,相比前几年,自己慢慢对剪纸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为年轻一代的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吴绍军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在马不停蹄的创作中,吴绍军渐渐悟出了要走特色传承之路。
“作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我认为我的特色在于对色彩把握,以及作品从选材、设计到呈现都比较年轻化。这几年,我运用中式古典色彩创作了很多关于桂林剪纸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反响也不错。”吴绍军说,目前自己正在创作剪纸拼图以及桂林风光立体剪纸文创产品。
对于未来,吴绍军早有自己的计划。他将和团队成员一道,拍摄剪纸教学视频,并推广体验式剪纸活动。用两千年的传统工艺记录、传播桂林这座城市的风光和人文故事。
图①: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②:渔村马头墙手绘图赏析:这是渔村最精美的一组马头墙,檐角飞张的三个翘角,造型各不相同,能让读者近距离地欣赏如此精美的马头墙造型,实在是难能可贵。周开保绘
图③:吴绍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④:《桂工情》。吴绍军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