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手术费用多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伟分享发现自己眼中的桂林山水 [复制链接]

1#
白脉软膏对外伤白癜风治疗效果如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709.html
讴歌山水之美与讴歌人的发现之美——执教《桂林山水》叙事陈大伟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信了还是未信?观察了一节六年级的《桂林山水》,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讨论。文章第一段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起的什么作用?我看了一些资料,大多朋友说这是总写,是在进行总的概括。于是在处理上,自然是“总——分写水——分写山——总体写山水”。我觉得这样处理不是很好,而且没有道理。我的分析思路是:对于文章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是信了还是未信?如果在游览之前就相信了,那这一句就是总写;但如果是未信,半信半疑,想在大家的传说中去看一看,这就不是结论了,而是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那游览之前是信了还是未信?我认为未信的可信性大一些。这样,尽管“人们都说”,但这里“人们都说”只是打了广告,并不是游览之前作者的结论。美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一方面,美有客观性(相对而言,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族群,一定的时间里,总有相对一致的美的标准),另一方面美有主观性。别人说美就美吗?未必,我要看一看,美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体验。作者去过以后,看到了“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桂林山水”是否“甲天下”?作者也没有明说,只能有我们去体味琢磨了。就算作者认同了“甲天下”,去过以后的“甲天下”也会有自己的不一样感受和体验,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完成了一种美的创造。另外,现在作者说: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作为今天的读者未来的游者,我们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要去,只是去印证别人眼中的“桂林山水”,还是去发现自己的“桂林山水”?我以为不是去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心中的美。我想,这也是美育的任务。讨论这些,既是为了避免人云亦云的人生态度,也涉及对名篇的阅读姿势。从阅读的姿势看,按照马克思关于“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认识,我理解,读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更大的自由。读书获得自由,一方面是因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利于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预测和控制能力的增强可以使我们的活动更自觉,自觉的结果使我们超越约束与羁绊,获得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读书是“精神成人”的过程,黑格尔指出:“自由是精神的唯一真理。”我个人认为,“精神成人”本身包含着心灵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增加。如果只是认同他人眼中的“桂林”,认同他人眼中的“山水”,匍匐在名篇的文字中,我们就无法真正“成人”。从文体样式看,我以为,这一篇游记的线索就是从起因入手,循不同的对象和视角展开。这和后面老舍的《林海》的开篇“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不同,老舍先生是游过了,开篇就谈总体感受,这是总写。两篇文章两个样式:一个听说广告,想自己去看一看;一个看了,发现自己原来的经验并不恰当,于是交流新的认识是什么。两种样式,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指导学生习作也方便。把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我上过一次这样的《桂林山水》。之二:《桂林山水》教学实录(课例曾节录以《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为题发表在年2月28日《中国教师报》)一、基础检查师:这篇课文已经上过一节了,在第一课时,我们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陈老师先用检查的方式来上。首先我要检查同学们书读得怎么样,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读课文,师巡视)师:刚才我看同学们读书都很不错。现在,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和一些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是不是会写了,记住了?大家合上书,拿出练习本来听写。准备:“漓江”“峰峦雄伟”“波澜壮阔”“无暇的翡翠”“屏障”“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生写,师巡视)师:写完了,请大家翻开书对照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写对了几个。(生检查)师:对于没有写正确的词语,大家下来要写一写。在这当中,既有生字,也有一些优美的词语,大家会写了,能不能解释呢?生:能。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暇的翡翠?“无暇”是什么意思?“翡翠”是什么?生1:“无暇”的“瑕”原指玉上的斑点,“无暇”就是没有斑点,没有缺点的意思。翡翠就是一种玉石。加在一起就是没有斑点的玉石。师:哦。翡翠这种玉石是什么颜色呢?生:绿色。师:对,“无暇的翡翠”本意是没有瑕疵的绿色宝玉,这里是用来形容漓江水“绿”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等一等)有些同学可能觉得用语言不好描述和解释,你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象一种画面。生2:一只小木舟,行驶在碧绿的水中,仿佛人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当中游览。师:说得好,请坐下。舟行驶在碧绿的水面上,两边是如画的山水,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二、问题探究师:刚才我们检查了字词。现在,陈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生:“甲”是“天下第一”。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里是谁的说法?(生有的说“作者”,有的说“人们”)师:在这里是谁说?生:“人们说”。师(板书“人们:”):是人们说。这里面,你们发现问题没有?(等待)师:你们没有问题,那陈老师就有问题了: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的意思,还是作者的意思?生:人们。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他同意不同意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他相不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板书:作者:?)部分学生(犹豫):没有。师:哦,(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看来你有不同意见?生3:在这里,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但是作者没有直接的表明,他同意人们的看法,而且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方法来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师:哦。你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没有明说,但隐含着这个意思。很好。生4:我也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因为在第二、第三自然段里面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在描写山、描写水时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师:你注意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请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想说什么?其他同学请把他读的段落找到,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到底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生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来琢磨一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品味一下。(师朗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在这里,你们体会到,作者是不是想说漓江的水比大海和西湖的水更好?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意思?生:有。师:就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生(犹豫):是。师:有的同学在犹豫了。大家再看一看书,这里是不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漓江的水天下第一?生(看书后):不是师:到底是还是不是啊?你说说看。生5: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说大海和西湖的水比不上漓江的水,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说他看见过大海,也赏玩过西湖,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意思是漓江的水很特别,它的水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特别”的水。也就是说,漓江的水有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点?漓江的水、大海的水和西湖的水是各有……生:各有千秋。师:对,各有千秋。是不是天下第一?生:不是。师:是什么?生6:有特点。(师擦“?”板书:“有特点”)师:作者认为桂林山水有特点,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呢?生:三个。师:那三个方面?生7:静,清,绿师:对,这也是三个。想一想,“静,清,绿”说的是什么的特点?生7:水(板书“水”)师:除了水,后面还有什么?生(众):还有山(板书“山”)师:分析了山,后面还有什么?生8:我来我来。师:好,你来!最后一段说什么?生8:最后一段说的是总结山和水师:对,是总写山和水,写了山水结合的特点。(板书“山水结合”)师:对漓江的水,大家都知道了:静,清,绿。(板书:“静,清,绿”)我们读一读。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怎样写的水?(生犹豫):师:“漓江的水真静啊”,从哪个方面写的?生:静。师:对,写的是“静”。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后面紧跟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静得怎么样呀?生:“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感觉不到”,写的是什么?生9:这是从感觉的方面写漓江的水。师(板书“感觉”):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一看,写“清”是从哪一方面写?生10:“看见”。从视觉写。师(板书“视觉”):后面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仿佛”是什么意思?生11:好像。师:用了什么方法?生11:比喻的方法。师(板书“比喻”):作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山的特点又是什么?生:奇,秀,险。师(板书“奇,秀,险”):大家读一读:桂林的山真奇啊——。(生读)师:“奇”写的什么?生12:形状。师:“秀”写的什么?生13:颜色。师:“险”写的什么?(生迟疑):师:“险”是带给人的感觉。陈老师认为,是从感受方面写的。看看最后一段,山水结合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总结的?生1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山?生:奇,秀,险师:“这样的水”又是什么样的水?生:静,清,绿师:这样的水又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结合,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三、体会作者师:现在我们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发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游桂林山水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些特点。大家想一想,在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作者发现了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发现了他们的特别之处,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生15:激动师:激动!然后又会怎么样?看到它美,看到它好,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生16:赞美。师:对,赞美,歌唱。感受一下,作者会怎么赞赏?我们来读一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想一想“真”字和“啊”字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又该怎样读出这样的心情?生17:激动。师:还有吗?生18:兴奋。师:还有没有?生19:自豪。师:为什么自豪?生19:因为他发现了。师:发现了什么?生19: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师:对,这是他自己发现的东西,是他发现了自己的美。大家试一下,我们去掉“真”和“啊”:“漓江的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家读一读:生(语气平淡地读):“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现在加上“真”和“啊”,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激动、欣喜和赞美。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里有一种欣喜,一种赞美。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们在游览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想把它表达出来,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你发现的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好,读得真好。这里该怎么读啊?首先要“入境”,头脑中要有这些美境,多美呀!第二要入情,作者在这里游览着,发现着美,他抑制不住地想表达美,歌唱美。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入境入情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体会作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指点和描述去观察美,发现美。注意,“入境”时头脑当中要有一些画面,“入情”时心中要体会作者的心情。(生20读全文)师:好,谢谢你。大家有没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和激动、欣喜的感觉?如果我们有,就要感谢作者,感谢这位同学。(师生共同鼓掌)师:刚才在大家闭眼想象的时候。这一位同学(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在认真观察课本前面的桂林山水图。她在看着图,听着同学的声音,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江上荡漾。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四、拓展思考师:现在,作者说桂林山水有这样的特点。你呢?你怎么看?(师板书“你:?”)哪些同学到过桂林?(同学中没有举手的)现在没有去过,今后可能会去,当你们到桂林时候,你会怎么看桂林山水?你们是不是要去发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否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水清、水绿,桂林的山奇、山秀、山险?生21:我到桂林,除了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以外,我还想去观赏那里的树木,体会树木的茂密和生机。师:好,他还要去观赏植物。注意,他去旅游除了发现作者的发现,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生:自己。师:对,发现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发现了自己。还有哪些同学,你想去看什么?生22:我想去观察和发现桂林那一带的人文文化,因为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那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对他们的服装、人文风情感兴趣。所以,我到桂林,不仅要观赏作者写出的山、水以及山水结合的特点,也要观察这里的人文风情。师:好!说得真好!注意,两个同学都有一个想法值得陈老师学习,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这就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师板书:“用自己的眼睛”)生8(插嘴):发现美。师:对,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板书:“发现美”)。我们要向作者学习: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来了,但我来了不是来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发现自己心中的桂林。所以,同学们今后游览桂林山水,既不要被“桂林山水甲天下”吓住了,也不要只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心中的桂林,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自己的美。师: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美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生:激动、欣喜和赞美。师:对,我们可能就和作者一样激动、欣喜和赞美,这就是旅游的乐趣。旅游的目的不是去印证别人的观察和思考,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下面陈老师要介绍一位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歌唱,这就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陈老师在这里朗诵其中的一小节:“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生鼓掌)师:大家下课以后可以找“桂林山水歌”读一读,琢磨一下,两位作者心中的桂林山水有没有不同。大家会发现,两位作者就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刚才我们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在这里,我们还要说要用自己的嘴巴说。五、写作特点与习作指导师: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想一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生14:我觉得是总结了文章。师:是总结了文章吗?好,他的观点是总结了文章。还有其他看法没有?生4:我觉得,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师: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你还是同意总写的?生4:是。师:还有其他意见吗?好,你有不同的想法?生23:我认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吸引作者,写出了去的原因。师:这里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原因还是总写呢?大家琢磨一下。读一读,读的时候想一想,作者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他已经去过了,还是还没有去过?生(读第一段):没有。师:对,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才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注意“来”观赏,才来了。想一想,是原因,还是总写?生:是原因。师:陈老师的看法,也是写原因。它就像我们听到某个人说,某个地方好玩,我们就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写游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写原因,再写过程和感受。有哪位同学最近出去旅游过,用这种方法来开一个头?生18:我去的是三亚。师:为什么去的?生18:我们在网上知道三亚那里很好,我们这里天气很冷,我们想去,然后就去了。师:我们这里冬天很冷,在网上看到三亚很暖和,我们就到三亚旅游去了。生24:我去的是青海湖。我们学过一篇青海湖的文章,我的印象比较深。回去给爸爸说想去看一看,没有想到我爸爸竟然答应了,把我吓了一跳。师:好!好!这个游记就很好写了,接下来就可以写怎么旅游和发现了什么。现在,大家知不知道人们四川一些风景名胜的评价和说法?有那些风景名胜因为听说好你就去了?对青城山,人们说——生:青城天下幽。师:于是,在某一个时间,你和几个朋友就去游览了。人们又说,峨眉——生:峨眉天下秀师:容中尔甲唱的:“神奇的九寨——”生:“人间的天堂。”师:于是,我们就去游九寨沟了。现在我们再讨论,这里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听到了一个什么?生25:广告。师:对,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听到一个广告,然后就去了,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写成游记,你们觉得这样写困难大吗?生:不大。师:对。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我听说某个地方好,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们发现了什么,走的时候感受是什么,这样写出来清楚明白。但要写精彩,重要的是什么——生:用自己的眼睛。师:有这样一句话: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发现美的眼睛。师: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可以照着这样的方式写一写自己最近的一次旅游,当然除了景物,大家还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旅游的心情写得生动一些。好,我们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一句广告,是引起游览的原因,那还有没有其它开头的方法呢?下一课是《林海》,大家下来以后去读一读,研究一下,它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我还要请大家读一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你可以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读,也可以用自己的判断和和思考读。(生读课文)师:陈老师想知道,你们认为这一节课陈老师最想让大家明白的是什么?生:用自己的眼睛。师:真好!下课!

人物介绍

PROFILE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MOOOC”上线,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年第9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33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本著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