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到武夷山旅游,导游或许会饶有兴味地告诉你,武夷、桂林两个风景区“甲天下”之争的一场风波。
年,诗人郭沫若泛舟九曲溪,从源头顺流而下,青山绿水的画卷扑面而来,美不胜收,不禁连呼:“太美了,太美了!”又忘情地说,如此美景有酒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陪同人员遂从驻地部队疗养院买来一瓶茅台酒。诗人品美酒赏美景,仿佛在仙境,内心被深深打动了,随口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这段往事并无文字记载,无从考证其真实性。著名诗人的观感流传开来,对一个景区形象的影响就大了,武夷山自然高兴,可桂林就不服气了,由此引发了两地“谁甲天下”的论战。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视察武夷山时,听了主人的介绍,信手题诗一首:“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同是祖国好山河,何须评比论高低。”之后,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平息了,但似乎不少人不服气。
景区之间有不可比的因素。尤其是自然山水,游人的审美眼光与情趣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出 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描写了江西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它说明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视野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座山,游人不得要领,也难识“庐山真面目”。不同地貌、不同时令的山水更是难以比拟。这样看来,谷牧对武夷山与桂林不作总体评价是符合情理的。作家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写作允许艺术夸张,但要顾及社会效果,名家更应注重社会影响。
评价自然风光宜在山水特色上做文章。比如,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眉之秀,奇、险、雄、秀就是特色。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诗曰:“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这是单从“奇处”比,而不是全面衡量。华侨领袖陈嘉庚对两地作了比较,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或过于夸张”,武夷山美景“不亚于所谓甲天下之桂林”。既然不分伯仲,还不如平分秋色,与谷牧所持观点相似。景区评价不单是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纵然风光再美,发生欺客现象,游客不满意,也会大煞风景。
酒香也怕巷子深,东西再好不吆喝,也难推销出去。所以,做买卖当夸则夸,这符合市场规律。发展旅游也一样,不广而告知,游客不知情,何以慕名而至?旅游宣传是要树立旅游品牌形象,但必须以做好自身工作为基础。不注重景观保护和服务质量,信誉度必然大打折扣。宣传既要艺术性、感染力,又要实事求是,实至名归。最忌自夸自擂,弄虚作假,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 己。事实说明,那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只会令游客反感,难有更多回头客,给客源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武夷山三清殿的两根石柱上镌刻着中国著名书法家潘主兰先生的对联:“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这副对联朴素无华,却寓意深刻,令人驻足品味。“如此名山宜第几?”武夷山在全国名胜风景区中如何排名?不自我定调,不强加于人,而是把答卷交给游客;“相当曲水本无多”,“九曲溪”在全国的名气,作者了然于胸,却引而不发,而是持开放态度,让游客去定夺。这与那些动辄“全国第一”的浮夸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生动体现了中国人含蓄、谦虚的传统美德。游客是“上帝”,他们的观感不就是最真切的检验吗!
“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堪称推介武夷山不可多得的经典范例,亦可看作是开创了全国旅游宣传的新风!
(来源:福建日报作者金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