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手术费用多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荐书湘漓文化带历史文化旅游之价值
TUhjnbcbe - 2024/6/6 18:29:00

书名:湘漓文化带:历史·文化·旅游之价值

陈仲庚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书号:ISBN-7---5

出版日期:年7月

定价:78元

全案运营:云上雅集

(该书已经在当当京东新华等全网发行)

内容提要:

本书是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湘漓文化带’与湖南旅游新开拓研究”的结题成果,从湖南旅游的“文化旅游开拓”和“区域旅游开拓”的双重意义出发,注重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再加绪论和结语。本书梳理了湘漓文化带上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分析了湘漓文化带与周边乃至海内外的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的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现实应用性。作者简介:陈仲庚,曾用名陈琦,男,汉族,年出生,湖南省祁阳市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文教授。任担任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校级督导。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名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光明日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编《舜文化研究文丛》一套10余部专著,牵头辑录整理大型文献汇编《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虞舜大典·图像卷》两套共10册,余万字,是舜文化研究领域权威性著作。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荣立二等功。

序 言

湘漓文化带:中华文化园中的一块翡翠

杨金砖

(一)

湘漓文化带的概念是由湘漓文化而生,而湘漓文化最早是2015年广西桂学研究会潘琦会长在第一届湘漓文化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文化概念。近些年,在广西、湖南间连续召开了五次大规模的湘漓文化研讨会,对湘漓文化的内涵外延、现象本质、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向进行过讨论。陈仲庚作为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对于“舜帝南巡”之事有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舜于晚年,为平息三苗之乱,亲自来到南岭,歌咏南风,教人渔猎耕织,德感三苗,最后因劳累过度,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在南岭区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故事。而湘漓正是位于南岭的核心区域之内,于是,陈仲庚由舜文化研究转而进入湘漓文化的研究领域,与张泽槐、蒋钦辉等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骨干,并由此而提出湘漓文化带的概念。

研究湘漓文化带,首先要弄清湘漓一词的含义。所谓湘漓,既是两大水系的合称,又是地理学上的一个特定区域的指称,更是文化层面的一种现象。从水系层面上讲,湘即湘江,漓为漓水。湘、漓分别隶属于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而南岭就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文化层面上讲,湘即湘学,漓即桂学,湘漓又是湖湘文化与百越文化两大文化体系交汇、碰撞、融通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地带。因此,湘漓文化带狭义上是指湘漓二水所流经的广大地理区域和湘桂文化走廊;而广义上则泛指具有南岭文化特质的整个湘桂粤赣文化区域。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都庞岭的海洋山,是湖南境内流径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条河。而漓江是广西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其发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越城岭与都庞岭同属于南岭山系中的两座大岭,横亘于湘桂之间,而在兴安地域恰好形成一个狭窄的豁口。秦嬴政为统一南海三郡,于公元前219年在湘江上游的兴安地界修筑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灵渠。通过犁嘴天平分湘为二,其中七分流入湘江,三分离湘而去流入桂江。《水经注》载:“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为湘川。”后来,因漕运功能日显,漓水之名日盛。故此,桂江上游自灵渠引湘入桂至桂林、阳朔、平乐一段,统称之为漓江。

湘漓文化带不仅是一个地理学上的区域概念,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楚越民族的经济走廊和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这一地带所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现象极为独特。这一区域自然风景壮绝、人文底蕴丰厚,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远高于辽西走廊、河西走廊、海上走廊。其所蕴藏的“古色”“绿色”“红色”文化资源,宛如珍珠一般,撒落在湘漓文化带上。对此,广西贺州学院李晓明提出“南岭民族走廊”一说,奠定了湘漓文化的研究基础。而陈仲庚从旅游文化的视角,于2016年提出湘漓文化带的概念,并成功申报了“湘漓文化带与湖南旅游新开掘”课题,该课题被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列为年度重点研究项目。经过4年时间的野外调研、文献梳理,以及大大小小各式会议的商榷研讨,该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有开拓性的学术新见。《湘漓文化带:历史·文化·旅游之价值》一书是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大重要成果。

陈仲庚在本书绪论《湘漓文化之特质》里,开宗明义地指出:本课题所研究的湘漓文化,是“以湘桂走廊为大致范围,融山性文化与水性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形态”。他认为“湘漓文化”的特质主要有3点:一是山水凝成的哲学底蕴,二是南北汇通的人文源流,三是更具山性的人格秉性。基于这3点,本书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3个维度对湘漓文化带进行了全面而周详的文献梳理、文化探源和价值发掘,共计3篇11章,20余万言,对湘漓文化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论述和精辟阐释。可见作者调研之深入、视野之开阔。

(二)

从地理学上看,南岭区域是上苍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在北纬15度~30度间,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赤道信风的原因,世界上这一地带基本上是以沙漠为主,而唯独亚洲在这个区域森林密布,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这一优越自然条件的形成,主要源自印支-燕山期的东西向地壳运动,形成了南岭山脉的基本形态,并不断加强,在其一系列的褶皱构造中又使南岭断裂崩析,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突兀隆起,形成了一道横亘于北纬20度~35度之间的世界屋脊,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赤道信风的流向,使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得以在不同季节于此凝结成雨,浸润大地,滋养生灵。有了雨水、阳光和温度,从而,各式物种得以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据统计,南岭区域是物种繁多的区域之一,素有南岭区域物种资源数据库之称。

也是由于地壳板块挤压和褶皱构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地理风貌。譬如:湘漓文化带上的永州,《光绪湖南通志》就有这样一段文字:“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后环列嶂,前瞰重山。背负九疑,面傃潇湘。湘水导其前,疑山盘乎险。南控百粤之徼,北凑三湘之域。”从这段文字里,基本上可以看出湘漓文化带上的自然神韵与山水特征。在南岭群山之中,其气势磅礴者,莫过于九嶷舜峰,三石并立,高耸云天,如似神话里的撑天石柱,其海拔1822米,虽比韭菜岭要低两百来米,但常年白云缭绕,瀑布如练,胜若仙境。《九嶷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

九嶷是虞舜的藏精之所,是虞舜道德文化的滥觞之地,尤其是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沾竹上而成斑圈的凄美故事,流传千载,成为爱情故事的经典。亦曾被这斑竹情结所感动,于《七律·答友人》一诗中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千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极目万里,思接千载,感慨古今,承续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的浪漫情怀,将虞舜与二妃的动人故事演绎成一幅新的时代画卷,不再悲悲凄凄,而是“芙蓉国里尽朝晖”般的壮丽和绚烂。

地因人始重,人因地流芳。虞舜与九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凸显了九嶷山水的神奇和诗意。

更有意思的是,站在舜源峰上,环顾四周,惊奇地发现四周的山峰都是一个姿势,仿若暮归的羊群,齐刷刷地向舜源峰方向奔涌而来,形成天下少有的“千万群山朝舜峰”的自然奇观。

其实,在湘漓区域的文化带上,其山水之奇特者甚多。柳宗元困居永州十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于《游黄溪记》中对潇湘山水慨然赞曰:“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凭柳子阅历,得此段文字,应该其言不虚。

自九嶷至桂林一带,其地貌特征,相似者甚多,山多青石、峭峻陡峭、孤峰独立、拔地而起、千姿百态、竞相争秀;水尽碧透,蜿蜒曲折,明洁如镜。柳宗元于元和十年被外放任柳州刺史,元和十二年,柳宗元于《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中写道:“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于《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中曰:“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故此,宋代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王正功逢“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欣然赞曰:“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神奇幽丽峭峻的湘桂山水,为这一区域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于是,陈仲庚认为:“特有的山,独特的水,是湘漓文化带上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为独一无二的畅神山水之旅。”对于如何开展这一山水之旅?陈仲庚在其方案中总结了三种范式:“名山之旅:从君山到涠洲岛”“秀水之旅:从洞庭到北部湾”“山水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并详细勾勒了每种范式中的主要空间景观和人文特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显然,这些建设性的方案与构想,无疑为日后湘漓文化带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最有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撑。

(三)

古人曰:有奇异山水,必有独特人文。山水与人文从来都是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潇湘间山水奇特,故其人文异常丰厚。陆游诗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刘禹锡于《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一文中慨然赞曰:“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湘漓文化带,不仅是南岭区域地理地貌最为奇异怪特,自然山水最为旖旎幽绝,其历史人文也是最为丰厚繁复的区域之一。

从远古文明的层面上,湘漓区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重要发祥地。譬如:永州道县的福岩洞里,中外学者先后发现了47颗8万~15万年的近代智人牙齿化石;在道县玉蟾岩里,发掘出了11枚8000~12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谷颗粒;在桂林甑皮岩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在柳州白莲洞遗址中,从洞穴堆积层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达3550件,牙齿化石390枚,以及大量石器、石制装饰等文化遗物。更为奇特的是,在柳州白莲洞、桂林甑皮岩、道县玉蟾岩等远古人类遗存中都发现了人工用火的残痕。如玉蟾岩里出土了2万年前的陶片,这很显然地告诉我们,南岭区域的远古文明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一样久远。早在新旧石器时代的交汇点前,湘漓区域的玉蟾岩人和白莲洞人就已学会使用火,并用陶泥来烧制生活器具。比起龙山文化和西安半坡文化来,湘漓文化的历史更为久远。

远古人类学会火的运用,翻开了文明的新篇章,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漫漫长夜,进而步入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并开创了最原始的陶器制作。《易经》中取“火”之象为“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在“八卦”里“南属火”“火为离”。而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又名为“祝融峰”,祝融又为火神,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由此可见,“火”与“南方”“南岭”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更有意思的是在湘漓文化带上,南岳衡山有祝融峰,株洲东南有炎帝陵,零陵南部有舜帝陵。祝融、赤帝、炎帝、舜帝之所以相继汇聚在南岭这一广袤区域,绝不是偶然的神话传说,而是有其文明发展的必然。陈仲庚认为:在楚越之间存在一个人类迁徙的通道,这就是历史上的楚越古道、湘桂古道,或是后来学界所说的南岭文化走廊。这条通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0万年以前”,“湘桂古道就是远古人类北移中华大地的必经之路;而且在这一迁移的过程中,当远古人类越过南岭山脉这一道天然屏障之后,作为现代类型人类形态特征的进化,也已经完全定型。由此也可以说,中华大地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现代人,或许就是通过湘桂古道然后快速扩散到各地的。”

进入到五帝时代,蚩尤部族南移,虞舜封象于有庳,这是北方部族的两次大规模的南迁,更是南北文化的史前融合。陈仲庚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尤其是对“象封有庳之国”。从《孟子·万章上》到《史记·五帝本纪》,再到王充《论衡·偶会篇》与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唐代的《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等等,认为“古代文献中所载舜弟象之事迹,虽然不很详备,但由以上文献互证,可知其大抵为信史”。

在湘漓文化带上,并不止于远古文明的灿烂,其古代文明与近现代文化同样灿若星汉,光彩照人。尤其是汉魏以来,这一区域内走出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譬如仅潇湘流域就有刘优、刘巴、黄盖、刘敏、蒋琬、周不疑、怀素、李郃、陶岳、路振、周尧臣、周敦颐、陈遘、邓三凤、乐雷发、吴必达、何绍基等,无不彪炳史册,光照千秋。像阳城、元结、柳宗元、寇准、黄庭坚、米芾、胡安国、邢恕、胡寅、张浚、张栻、杨万里等历代文豪,或州牧于此,或寄寓于斯,或宦游于兹,挥毫泼墨,抒写华章,成就了这里独有的山水文章。也因此,这里人文蔚起,代不乏人。仅有宋一代,湖南全省考取进士967人,而永州就有384人,占到湖南的40%。特别是九嶷山下的李郃既是开湘状元,也是湖广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在漓湘流域的桂林更是人才荟萃,据《走近桂林文化城》一书所载:“在清代,广西中进士者585名,桂林占298名。”尤其是唐乾宁二年以来,桂林产生了“赵砚文、王世则、毛自知、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等7名状元,文学上有享誉文坛的“杉湖十子”“岭西五家”“临桂词派”,开一代文风。足见湘漓文化带上文脉之旺,文人之众,文化之盛。

总之,湘漓文化带上的文化相当丰厚,其可供开掘的旅游资源异常繁富,陈仲庚对其研究非常深刻,我以上所谈论到的只是其中的一角,读者诸君若要深度了解,建议读一读陈仲庚的《湘漓文化带:历史·文化·旅游之价值》一书,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和收获。

2020年8月10日
  

于潇水西岸桂园寒舍
  

附:目录

序言

湘漓文化带:中华文化园中的一块翡翠杨金砖001

绪论 湘漓文化之特质

一、山水凝成的哲学底蕴001

二、南北汇通的人文源流003

三、更具“山性”的人格秉性006

第一章 人类迁徙之通道

一、现代智人北迁010

二、蚩尤部族南移012

三、象封有庳之国018

第二章 水陆联通之古道

一、大禹初开荆州道024

二、劈山开渠秦汉道029

三、水陆联进平南越037

第三章 陆海丝路之孔道

一、通江达海:朝贡必由交趾路043

二、再劈新道:南北二渠路更宽049

三、路在脚下:挑盐古道艰辛路054

第四章 农耕文明与手工工艺

一、玉蟾岩:稻作文明之始源061

二、甑皮岩:制陶之始“陶雏器”067

三、城头山:农耕手工同兴旺074

第五章 圣祖崇拜与家国情怀

一、人文始祖三圣帝080

二、文脉新创三圣人085

三、家国情怀勇担当093

第六章 舜帝南巡与社会和谐

一、舜帝南巡说考据098

二、德服三苗说族源102

三、民族融合说和谐108

第七章 火神祝融与荆楚文化

一、南岳圣帝说祝融116

二、柔中带棘说荆楚123

三、禾神崇拜说分流126

第八章 盘王崇拜与瑶族文化

一、岭南岭北瑶族圈134

二、千家峒中说历史140

三、《盘王大歌》唱风俗145

第九章 畅神山水之旅

一、名山之旅:从君山到涠洲岛152

二、秀水之旅:从洞庭到北部湾158

三、山水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165

第十章 追忆乡愁之旅

一、湘漓线上看古城171

二、湘漓周边看古镇180

三、古村民俗呈异彩187

第十一章 寻根祭祖之旅

一、祭炎帝与神农文化圈193

二、祭蚩尤与梅山文化圈198

三、祭舜帝与虞舜文化圈204

第十二章 文化体验之旅

一、贬谪与爱国文化体验210

二、书艺与石刻文化体验218

三、地方戏曲与音乐体验224

结语 湘漓文化之新质

一、“一带一路”新视野230

二、“双向对接”新发展232

三、“神农精神”新价值236

后记239

后 记

本书是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湘漓文化带’与湖南旅游新开拓研究”的结题成果。

关于“湘漓文化”的概念,是由广西桂学研究会原会长潘琦率先提出的。但这一概念的确立则有一个过程。2014年3月18日至23日,广西桂学研究会在潘会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广西社会科学界和文学艺术界的14名专家学者到桂北、湘南就“漓湘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考察、现场观摩、专家座谈及民间访问的形式。当时,在桂北的座谈均以“漓湘文化研究座谈会”为标题,在湖南永州的座谈则以“湘桂文化交流座谈会”为标题。2014年8月,“首届漓湘文化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上决定:作为漓湘(湘漓)文化交流的一种机制,今后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和湖南轮流召开,在广西称之为“漓湘文化”,在湖南则称之为“湘漓文化”。2016年1月,“第二届湘漓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学院召开,潘会长在会上提出,为了将名称统一,借鉴“湘桂走廊”和“湘桂古道”的说法,以后仅用“湘漓文化”的名称,不再用“漓湘文化”的称谓,他还为《湘漓文化》(第一辑)题写了书名。至此,“湘漓文化”之名得以确立。于此也可见出广西学者和潘会长的胸襟;同时也可见出湘桂两地专家学者对“湘漓文化”的高度包容和认同,因为即使是对“漓湘文化”的概念,永州学者也没有任何异议。

“湘漓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切合了当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学术研究走出象牙之塔,在为现实提供服务方面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此,本人在“一带一路”大概念下,提出了“湘漓文化带”的小概念,力图在“湘漓文化带”的区域内,找到一个为现实提供服务的切入口,经与杨金砖、潘雁飞、姚先林、肖献军、沈德康等同行的讨论交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申报了省社科评审重点课题“‘湘漓文化带’与湖南旅游新开拓研究”。在课题申报、结题成果撰写的过程中,各位同行均提供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肖献军设计了“贬谪与爱国文化”的旅游线路,姚先林不仅设计了“畅神山水之旅”的旅游线路,还撰写了这一章的初稿,潘雁飞为本书的“结语”提供了具体的建议,杨金砖不仅提供了诸多宏观性意见,还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已逾四年,但因所涉及的历史久远、范围广阔,而内容更是丰富复杂,有些内容甚至是本人此前从未涉足的。因此,本书的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陈仲庚 谨识
  

庚子年孟秋月 

作者/来源:悦读公社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荐书湘漓文化带历史文化旅游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