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
作者:清浅
邻家的王阿婆最近很是闹心,自己和老伴虽然已逾古稀,却是身体健康能吃能喝。
听说、年轻时的王阿婆其貌不扬,也不识字。农村女子,家境贫寒,夫家也是一贫如洗的乡村农人。吃苦耐劳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不足为奇。然而周旋在妯娌之间,却是精于算计,且善于伪装示弱,自然也就很少吃亏了。
膝下育有二子一女,日子清贫,都说穷人的娃儿懂事早,贫穷让娃儿们发奋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祖上积德、三个娃儿鱼跃农门,毕业后都在体制内有一份安稳的工作。
幺儿中专毕业后分配在家乡教书,没过几年就当上了副校长。大儿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千里之外的乡坝头当了一个小办事员。
再后来子女们也相继成了家,自古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精明的王阿婆认为,幺儿如今就已经当官了,前途不可估量。而大儿,远在千里之外,估计也难成大器。穷了半辈子,后半辈子的幸福就指望幺儿了,于是理所当然选择帮衬幺儿家,做好了和他们生活一辈子的打算。
大儿和大儿媳都在体制内上班,大儿媳是在结婚的时候才见过公婆。坐月子时也是娘家妈伺候的,公婆则是远在天边不管不问。休完产假要上班了,孙女无人带,大儿求助王阿婆,希望她过来帮忙带孙女。王阿婆也是回答得干脆:“不可能,我要带幺儿家的,你们自己想办法”。冰凉薄情的话语,生生地扎在大儿媳的心底,久久不能释怀。
幺儿媳妇没有稳定的工作,王阿婆是千般嫌弃,万般责难。幺儿也在父亲的撺掇下,和初恋女友死灰复燃。那时、初恋离婚了,传说前夫是个大老板,王阿婆是喜上眉梢啊。被逼无奈,幺儿前妻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儿,并承担女儿一半的生活费和学费,净身出户了。
接着张罗幺儿和初恋的婚事,婚后不久喜添一大胖孙子。那可是扬眉吐气,后继有人了。王阿婆更是日以继日,精心服侍着幺儿媳妇和大孙子。有这样尽心尽责,免费的老妈子,小两口则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天打扮的光鲜靓丽。一家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惹得邻里好生羡慕。
王阿公则是留在村里继续耕种,时令蔬菜、大米、油面、鸡鸭等全力保障幺儿家的用度。老俩口是乐此不疲,笑开了花。
这不、一晃十多年又过去了,孙子要上初中了。幺儿在城里也买下了两套房子,王阿婆享福的好日子就在眼前。可是幺儿却对老俩口说:“娃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你们还是自寻住处吧。”
往日得意的笑容,瞬间凝固在王阿婆那满是褶子的脸上。脸色铁青,喃喃自语:“我这一辈子都是打鹰的,临了却是被鹰崽子啄了眼”。昏黄的小眼睛里喷出不甘和愤怒,长吁短叹。女儿如今好几套房,幺儿两套房,就安放不下我们的一张床……
唉!这些年来乡坝头老房子的修修补补,添置冰箱、洗衣机,修建生祭墓地,生活费用等一切花费也是由大儿承担。之前胆结石手术,幺儿总是说忙,没有时间,也是催促大儿请假回来照料。一丝愧疚划过王阿婆的心间,也就停留了那么几秒。
在城里待了这么多年,王阿婆早已不习惯农村生活了。去大儿家养老吧,地方偏远,生活不习惯。故土难离,那是借口。却是担心邻里,亲戚看笑话。
夜里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仔细盘算。这些年家里卖地,加上大儿给的钱,手头已经攒着一笔不大不小的积蓄。于是心生一计,嘴角含笑沉沉睡去。
天亮了,恰是周末。召回女儿对他们说:“我打算在城里买套房子。”女儿、幺儿面面相觑不做声。王阿婆心底明镜似的,对自己的三个娃儿了如指掌:幺儿、女儿得于自己的真传,啥都吃就是不吃亏,唯有大儿善良孝顺、好拿捏。狡黠的目光扫过女儿、幺儿的脸说:“名义上你们姐弟三出钱,你们的份子我来出,差的钱叫你大哥拿,以后我们死了,你俩还能名正言顺分得家产”。
这时候,女儿、幺儿都不忙了,都有时间了。马不停蹄地看房,一边电话通知大儿准备凑钱,一边很快就看好了房子,交了定金,这效率确实是前所未有,孝心满满。等大儿钱打过来,办理过户,搬家,一切是那样的顺利。
王阿婆终于舒心地笑了,阡陌纵横的脸,灿烂若菊花。这辈子大事小事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于王阿婆来说手心是心头肉,手背却是弃之的骨头。然而、骨头才是能压榨出骨油的。王阿婆是深谙此道,一般人估计是做不出来的。
街坊都怀疑大儿不是王阿婆亲生的……
播音:邓红后期制作:程月图片: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