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听过一个关于桂林的传说,说是古代桂林那里有许多大象生存,有一群大力士就想把他们占为己用。但大象作为一个庞大的生物,肯定不容易驯服。
当时有个大力士叫王勇,他是一个转世的神仙,用自己一身的武艺将大象驯服,至此桂林那一带就出现了人与大象和睦相处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当时的皇帝是个昏庸残暴的人,他也想把大象归为己用,用于战场杀敌。王勇他们怎么舍得将大象让出去,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王勇他们队伍因为人数少的原因,最终被皇帝的军队打败了。
皇帝虽然胜利了,大象们还是都不听从他的号令。皇帝不服输,任性地骑上了一头大象,大象左摇右摆就是想把它甩下去,皇帝哪里受过这种气,抽出腰间佩戴的宝剑就插进了大象的背上。
大象受伤了越发狂躁,将皇帝甩下背,并用脚踩死了皇帝,而它则跌跌撞撞跑向河边想喝一口水,但是它刚到河边却因为失血过多死掉了。从此它就化身在了河边,形成了一座山,山上的宝塔就是当时皇帝刺杀它的宝剑。这就是著名桂林象鼻山的故事。
桂林作为我国的风景名胜,一直以来都以风光秀丽而闻名于世。许多文人墨客也喜欢题诗表达自己的爱意。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了。
但是这句诗却有一个特点,不知出自何人何处,不知后半句是何章法,因此一直以来都成了许多研究者的一块心病。直到年经过多方寻找勘探,才有学者终于找到了这句诗的后半句,人们发现它丢失了近千年的后半句,原来这么美!
残缺的半句之谜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学习过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课文,里面曾采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也让桂林从此有了一个标志。然而对于诗的后半句一直却没有确切的答案。
曾经有人提出它的后半句应该是“阳朔堪称甲桂林”,确实近代诗人吴迈的确曾在年写过一首《桂林山水》的诗。事实上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早在吴迈作诗之前就广为流传了,因此吴迈是原作者的说法并不成立。
这个讨论一直延续到年,在一次学者们又进山考察时,一块青苔满布的石碑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这块石碑位于桂林景区里一座山里,凹凿于峭壁之上,当时学者们在进行新景点的开发,突然间看到了峭壁上裸露出来不平常的一部分。经验老道的学者们立马让工作人员将上面的杂草,青苔给除掉,一块刻满文字的石碑顿时展现在人们面前。
“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眼尖的人立马读了出来。学者们顿时激动不已,他们有预感一个千古谜题将要被揭开了。因此立刻将这块石碑带往了城内的石刻研究所。
玉碧罗青意可参
研究人员将带回的石碑仔细清理,发现了石碑右下角的“嘉泰”二字。稍微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嘉泰”是南宋宋宁宗的年号。这块石碑的年份就此确定。石碑上面雕刻着两首诗,一首《鹿鸣宴劝驾诗》,落款王正功。
据史书记载,王正功,字承甫,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南宋时期是一名文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68岁调任到桂林做官,曾以官府的身份为学生举办“鹿鸣宴”。
在宴会上,他们如同苏东坡一样,流觞曲水,畅谈人生。情到浓时,还一起饮酒作诗,互相游戏。王正功半梦半醒间,大发诗意,在案几上提了一首勉励学子积极面对生活困苦的《鹿鸣宴劝驾诗》。诗中有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后半句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丢失了近千年的句子。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的诗句刻在了石碑上,供世人阅读。
活着的桂林山水
《鹿鸣宴劝驾诗》的来由绝不是偶然。诗中不仅寄托了王正功对莘莘学子们的殷殷期盼,更是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桂林的水,秀,青,静犹如一个涴溪的少女,优雅迷人;桂林的山,奇,险,高,犹如一头高傲的雄狮,不敢轻视。正是这变幻多姿的山水,让王正功喜爱非常。
在王正功的眼中,桂林的山水不是死的,它不像苏州园林一般,是无数能工巧匠将五湖四海的风景名胜复刻园中;也不是荒茫大漠,徒留一抹黄沙在人世中。
桂林的山水在他眼中是活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山峰拔地而起,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溪流涌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山群绵延。
山水在他眼中是可爱的,人也不例外,桂林的人民淳朴豪爽,歌声悠扬,令人陶醉其中。正是桂林的点点滴滴,才让王正功在宴会上有感而发。
不止王正功,韩愈也曾在他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里面提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用来形容漓江犹如青罗之带,蜿蜒曲折,碧波无痕;又用碧玉之簪,形容山峰的俊秀玲珑,秀丽可观。
也正是因为这句意境深远,蕴含丰厚的诗,才让王正功作出了“玉碧罗青意可参”。
小结:
如今那块石碑被人好好的照看着,每位来的旅客都能和王正功一样,欣赏着桂林山水的美景。
也许桂林不如峨眉山清俊秀丽,不如泰山雄伟壮阔,也不如华山险象环生。但桂林的青山绿水有它的特点,在这里你感受不到千篇一律的人造感,感受不到与任何地方的熟悉感,停留在人们视线里的,是永远变化的漓江竹筏,青山奇峰。不变的是悠扬的歌声,淳朴的人民。只有当人身临其境的时候,才能真正领略到桂林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