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
文/蒋枥凭
父亲是一位文化人,记忆中,每年的年三十都要为乡亲们写春联。自我十二岁起,裁剪红纸的工作便被派到了我头上,通红的纸都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裁剪好,我再将那些红彤彤的宽窄略有差异的纸,排好队,叠在一起。除此,我还得为他研墨。我把棉袄的袖子挽起来,手把冰冷的墨块,在一方石砚上不停地转圈研磨。研好的墨终于被父亲的那一杆笔验收通过了,接下来就得为他拉红纸,他写一个字,我就得往后拉一截。踮着脚,屏住呼吸,手还是有点抖,父亲的笔就在那一刻把耀眼的红变成了福禄寿禧,吉庆满门。
在那个贫穷年代,父亲就是一位文化的大侠,为乡亲们的柴门小院,唤来春满天地。
父亲是一个孝子,80年代初、国民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非常低下的水平,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印象中,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点肉,但父亲每回领了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肉去看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住得离我们有些远,有时候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疲累了,只要听说爷爷或奶奶有不舒服,或是奶奶想念儿子故作的小矫情,父亲都会拖着疲惫的身躯翻山越岭,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看望爷爷奶奶。
父亲性格耿直刚硬,记得小时候听父亲说我的曾祖父是当地的地主,家里阶级成分很不好。在那个年代能够上学堂的孩子不多,能上到高中毕业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父亲则是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本来巳经考取了理想的学府,而学校要去学生家里了解学生的阶级成分,父亲一气之下拒绝了学校。父亲往往是女儿的第一位偶像,身教胜于言教。父亲的刚直不阿和铁骨铮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在我性格中也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性格基因。
父亲爱体面,却能对母亲在外人前的唠叨表现出包容。小镇的集市是老太太们乐此不疲闲逛的交易广场。父亲有时会陪着母亲一头扎进仄仄歪歪的街巷中,时间可以是大半天。炊烟袅袅,夕阳把桂林山水间的这方小镇照得宛如金色的迷宫。集市上,母亲还在和小贩们讨价还价。就在鲜嫩的蔬菜摊,玲珑的瓷器铺不远处,父亲静坐于书摊前,翻阅着残页中的轶事或史实。偶尔他会迎着夕阳望一眼母亲,眼神里或许藏着对母亲讨价还价的不屑,但一定藏着对勤俭持家的母亲的疼爱。父亲记得母亲的一切喜好,出差旅游都会给母亲带回礼物,记得有一年,我与父亲去三亚,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父亲还是很细心地给母亲挑选了一串珍珠项链。
父亲特别疼爱我。小时候的我活泼好动,能唱会跳,每次父亲去亲戚家串门做客,都会用他的自行车驮上我。有一回,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不小心把脚卷入了车轱辘,被蹭掉了一小块皮。回家后,父亲立刻拿起锯子斧头,给我做了一个木板坐垫,安放在他的自行车前杠上,从此我便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座位。那些年,那个坐垫,让我足足自豪了好多年……
父亲极其爱干净,房间里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穿着也是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无论行为习惯还是思想品德都要求很严厉。在我成年后的印象中,我与父亲相处的时光里,父亲跟我谈的最多的是国家大事。父亲总是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他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
年冬天,父亲去世。我每每看到院中落满一身沧桑的自行车时,总会在瞬间听到灿烂的笑声,听到车轱辘在开满油菜花的大地上稳稳行走的声音,听到父亲说:“女儿,坐稳啦……”
————————End————————
作者简介:蒋枥凭,桂林市兴安县人,本科学历,平时喜欢练习书法、绘画、写写文字,品品茶。